致敬!抗疫英雄们—— Salute! Anti-epidemic heroes

文字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1-01-09          浏览次数:

 

  2020年初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让全国同胞们措手不及,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医护人员们以奋不顾身的敬业精神投身到抗疫第一线...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威胁着每个人生命的危急时刻,守护着我们的生命防线。一个个冲锋在前的英雄不断涌现出来——他们是钟南山、张定宇、张仲礼、张文宏、李兰娟、李文亮等等众多的医护人员——在这里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钟南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jpg


钟南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生,福建厦门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他像是一柱火炬,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他的镰刀下抢走一个个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坚持真理,敢说真话。2003年非典疫情的暴发,钟南山主持制定我国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较早确立了广东SARS的病原,总结了“三早三合理”的防治措施,率先提出“将危重SARS患者集中到有良好救治条件的地方”战略,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他被称为“抗击非典第一人”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此次,当新冠病毒疫情来临之时,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以84岁高龄挂帅千里出征,以身涉险,让人无不肃然起敬!尤其是当他看到疫情防控难度增加时,他眼含泪花,看到他苦口婆心劝导人们一定要尊重医学、尊重知识、加强自我隔离时,人们对这个80多岁的耄耋老人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当看到他四处奔波,在高铁上劳累到靠着座位靠背熟睡时,很多网友心疼地直呼要他保重身体。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这里面既有对这位高龄院士的崇高敬意,也有对奋战在一线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敬意;更是对战胜这场看不见硝烟战争的相信。在蓝色口罩和厚重的防护服下,人们或许辨别不清他们每一位的模样,但崇高的医师职业道德却闪烁在每一位普通的医护人员身上···当医护人员在发热病房夜以继日的坚守,人们能感受到他们身心的疲累···当同济医院志愿者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申请书,人们无不为之动容···他们是父母、孩子和伴侣,却选择在生命危险面前,兑现救死扶伤的诺言,他们是隔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防护服后那凝重的眼神、坚毅的表情,与时钟争分夺秒的身影,凌晨时依旧灯火通明的医院……这一切,让这场战役变得不再抽象。钟南山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敢医敢言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更是令人景仰!正是这样一位可爱、可敬,对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老人和无数个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构成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脊梁”。

 一个偶像级英雄的诞生,不仅在于他的非凡业绩、过人的智慧,还在于他对祖国、对人民健康事业满腔热忱、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付出。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的民族引以为豪、不断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栋梁,才无愧于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新偶像和人生奋斗目标,会不断激励着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护佑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同样也让全国人民再次记住了“钟南山”这个名字


1610191130(1)(1).jpg


张伯礼(国家荣誉称号)

张伯礼,男,汉族,中共党员,1948年2月生,河北宁晋人,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临危受命,坚守江城!

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防疫战的张伯礼院士紧急飞赴武汉。 初到武汉的几天,情况比张伯礼想象的严重得多。当晚,他便提出,要马上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主要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隔离开。中西医结合抗击冠状病毒,是张伯礼力推的治疗方法。

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就已经验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在来武汉前,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天津海河医院运用此法,取得良好疗效。在张伯礼等专家组成员的强力推动下武汉几家重点医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呼吸、循环支持下,中医药在稳定血氧饱和度、控制肺炎进展、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有些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或痊愈出院。在此期间,张伯礼多次进入“红区”,望闻问切,甚至不顾学生的阻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亲自查看患者的舌象。他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细化到某一个具体的病例。但他终于没有扛住高强度连续作战的疲惫,病倒在战场。为稳定军心,张伯礼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张伯礼深感此行责任重大,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至今依然不改,他对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一直信心满满。在他手术后,他以诗抒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随着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不断更新,中医药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看着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经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出院,他挺起了中医药人的脊梁。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除了临床救治,还同步开展了临床和药物科学研究。这次新冠病毒疫情让人们再一次记住了“张伯礼”这个名字。


张定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_WPS图片.jpg


张定宇(国家荣誉称号)

   张定宇,男,1963年12月生,河南确山人,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他长期在医疗一线工作,曾带队赴汶川抗震救灾,多次参加国际医疗援助。2019年12月29日,在收治首批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后,他立即组建隔离病区,率先采集样本开展病毒检测,组织动员遗体捐献,为确认新冠病毒赢得了时间,为开展新冠肺炎病理研究创造了条件。作为渐冻症患者,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带领金银潭医院干部职工共救治2800余名新冠肺炎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他是院长,也是病患。作为收治患者最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院之长,他另外的身份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行动不便的他,在疫情时期,每天接上千个电话,处理无数突发事件的他,无暇顾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妻子,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一天睡眠不到两个小时的张定宇,正在和病魔争夺时间。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以后我会被固定在轮椅上,我现在为什么不多做一点?”

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之前,张定宇患渐冻病已经快两年了。但是,医院里没有一个人知道真相(这是一种罕见病症,慢慢会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直至呼吸衰竭)。连他的老搭档——医院的党委书记王先广——那个一块走路时自己要扶着的人,他也没有告诉。疫情来了,逼不得已告诉了大家。作为收治病人最早、最重、最多的医院,金银潭医院的这几处ICU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病人可以得到及时救治。对于责任,张定宇镇定地告诉大家:“对呼吸道传染病不必过于恐慌,按要求做好防护就没危险。”“我们要胆大心细!有什么责任有我担着。”对于病人及家属,他和蔼可亲。对于工作,他雷厉风行;这就是张定宇:那个唯独没时间想着自己、却经常面露微笑、心怀感恩的人···这就是那个有血有肉、微笑着的张定宇,把身体蜷缩在椅子里的微笑着的张定宇:“你看我现在长得五大三粗,慢慢地,我会像这样缩成小小的一团。每个渐冻病人,都是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消逝的。”但是,一旦他工作起来,就风风火火,始终让人追不上的——是冲在战役一线的一面旗帜·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名字——张定宇!


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_WPS图片.jpg


陈薇(国家荣誉称号)

陈薇,女,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2月生,浙江兰溪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长期致力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研制出我军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闻令即动,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荣获“全军防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并历经狙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